首页 > 国际新闻/ 正文

中国式回购屡屡雷声大雨点小 注册制下需警惕绩差公司利用回购拖延退市时间

来源 2020-11-05 09:14:32 国际新闻

  上周末,央企中国建筑发布了巨额的回购公告:最多拿出76.6亿元的巨款,回购公司10亿股股票用于员工激励,每股收购价格不超过7.66元。消息公布后,该股接连收阴;这一消息虽然刺激了部分投资者追高,但是抛盘依然沉重,股东在回购这一利好之下反而更多选择了出货。

  在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掏出巨资回购用于员工持股,一来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不错,有充足的现金,二来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来减少了股票的流通量(通常都有锁定期,也会设定解锁条件),但是如今回购对股价的正面刺激寥寥,原因何在呢?

  员工激励不敌注销式回购

  事实上,今年以来A股市场上愿意进行股份回购的公司已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据数据,截止到10月底,今年以来发布回购预案的上市公司总共只有180家,平均每个月18家,而去年则有255家上市公司宣布回购方案,平均每月多达21.2家,显示每月回购的公司数量同比下降了15.1%。

  而从回购的用途来看,绝大多数的公司回购股票的用途均为员工激励。这导致回购行为给市场带来的利好程度大打折扣。统计数据显示,在发布回购预案的180家上市公司中,今年年内已经完成股份回购的有58家公司,其中只有6家采用的是注销方式,占比仅为10.3%。

  众所周知,如果股票回购是用于注销的,将导致公司总股本相应减少,令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及每股现金流等财务指数迅速得以改善。这样在市场估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提升公司的股价。

  而回购的股票用于奖励给员工,没有从总量上减少股票的数量,即无法带来财务数据的直接改善。同时由股权激励带来的公司业绩改善,实际上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毕竟公司经营业绩不完全取决于员工的努力。

  从整体上看,今年前10个月提出回购预案的总金额上限仅为822亿元,考虑到大多数公司实际只回购到下限就结束了回购,实际回购资金量能够达到500亿元已经相当不错了。而今年前9个月,A股光是新股上市融资这一项,便高达3553亿元,可见回购为市场注入的资金实在微不足道。

  丧失公信力的回购难让人信服

  回购对市场失去吸引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市公司对自己的经营情况缺乏预见性,导致部分公司发布回购公告演变成“哗众取宠”,不但连下限金额没有用到就宣布取消,有些甚至根本没有做任何回购就直接取消,尤其是一些央企也毫无诚信可言,令投资者非常失望。统计显示,在最近两年宣布回购的434家公司中,今年以来就有16家公司因为各种原因终止了回购。

  最典型的便是东阿阿胶。今年6月份突然公告称,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董事会经慎重考虑决定终止实施回购公司股份。该公司曾在2019年6月宣布,拟在12个月内以不低于7.5亿元且不超过15亿元的资金回购。结果,一年过去了,公司只回购了约3.5亿元,连下限的一半都没到,便将此项计划取消了。

  10月28日,大立科技也公告,原下限为0.5亿元的回购,在回购了仅仅368万元后便全部取消了。该公司在公告回购,引发股价上调后,曾经一度将回购股票的上限从14.8元上调到26元,股价最高涨至32.56元。此次终止回购,理由居然是公司要非公开发行新股!消息一出,公司股价便连续收出3根阴线,目前不到23元。事实上,由于公司一直没有积极进行回购,该股自7月份以来一直阴跌。

  回购或成为绩差公司保壳“借口”

  由于A股已经实行严格的股价低于面值的退市制度,这导致一些公司在面值接近一元的情况下,为避免退市而出台回购措施。但是这些公司本身经营十分困难,根本无法筹措到相关的资金,导致此类回购最终落空,而广大中小散户无法了解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据此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最终导致回购失去投资者的信任。这样的公司数量虽然不多,但今年以来出现了三起,值得警惕。

  比如东沣B,今年初提出用0.5亿元到1亿元的资金进行回购,彼时该公司的股价已经低于一元了。如果公司真能够拿出1亿元回购,有可能保住股价,从而保住上市地位。但是公司本身连续3年净利润都不足740万元。因此,受资金、流动性以及回购窗口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该股未能实现连续20个交易日不低于1元的要求 ,最后还是被深交所摘牌处理了。

  ST拉夏也差不多,这家2017年才上市的新公司,在2018年全年亏损后,为稳定股价,公司在2019年1月出台了回购方案,在5000万元到8000万元的范围内回购,到3月份更是将上限调整到1个亿!没想到,在仅回购了2001万元,不到回购方案下限一半的时候,ST拉夏就表示经营困难,取消剩余的回购计划。

  相比之下,ST庞大(601258)的回购更为夸张,在2019年与今年一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亿元和-1.56亿元的情况下,居然推出5到10亿元的的回购计划,连交易所都表示怀疑,出具问询函要求公司进行合理的解释。虽然该公司在今年8月份回购了近4000万元的股份,但是考虑到目前该公司正面临着投资者的欺诈索赔,其回购计划的后续执行情况着实令人担忧。

  回购时限太长令市场沮丧

  在今年总共180家公告准备回购的公司中,选择一年内(12个月)完成全部回购的公司多达136家,最长的一家在延期后整个回购期长达23个月,且不少公司公告后均未及时回购。这样的操作容易令市场产生公司当下资金不足、目前股价对公司不具有吸引力、未来公司股价有可能下跌等看法。

  比如云南白药,公司今年3月份就表示要回购最少850万股,但是一直到6月18日,才公告3个月内回购了33.54万股。按照这一速度,30个月也仅能回购335.4万股,远远低于承诺的下限。

  纵观回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所带来的回购效果大打折扣,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出,上市公司数量的迅速增长,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股价低于面值的退市案例会越来越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绩差公司利用回购来拖延退市的时间,令回购这一有利于中小投资者的政策变味。考虑到这些公司大多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笔者认为,2018年出台的支持公司回购的相关法规有必要针对上述新情况作出进一步修改。即:任何公司不得提出回购下限金额高于其三年平均年扣非净利润的回购方案,即如果过去三年公司的年扣非净利润不到500万元,则不可以提出回购下限为500万元以上的回购方案。这样规定,可以防止公司根本没有实力回购,却利用回购的题材炒作公司的股价,坑害中小散户。

  其次,在回购时应明确回购用途到底是用于员工持股还是注销。现在不少公司把回购股票的三种用途一起写上,投资者无法判断这一举措的利好程度。三是在回购没有完成期间,不允许持股超过5%以上的大股东减持,也不能允许公司进行再融资。四是回购期限应当缩短到6个月以内,以防时间过长,公司经营情况生变。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Tags: 中国式回购屡屡雷声大雨点小 注册制下需警惕绩差公司利用回购拖延退市时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