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正文

?平衡问题出现“沃森事件”引发新思维

来源 2020-12-10 05:51:47 国际新闻


  沃森生物【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人用疫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生物制药企业,致力于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安全有效、品质优异、技术先进的人用疫苗产品。】“风波”渐趋平静。沃森生物事件留给市场的思考,正如部分机构和公募基金【公募基金(Public Offering of Fund),是指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以证券为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中国证券报》是1992年新华通讯社出版的报刊,是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报纸、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保险信息报纸、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信托公司信息报纸。】记者采访时所说,随着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逐步上升,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指一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国家或团体设立的退休基金等组织。】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股东积极主义”和客观专业的投资研究之中,应该如何获得平衡?

  积极的机构股东

  此次沃森生物事件,最终获得较好的结果,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拍案而起”,媒体和监管机构快速跟进等,都是重要的原因。各方的合力,让事件走向风口浪尖,也让事件在公众的监督下快速解决。

  针对积极机构在沃森生物事件中的作用,上海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基金机构在上市公司持股比例的持续上升,话语权也随之提升,如何积极和恰当地参与上市公司的战略管理,成为很多基金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海外已经有针对基金机构行为的专门名词——“股东积极主义”。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邱慈观曾经系统梳理过“股东积极主义”。据其介绍,“股东积极主义”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此后的80年代,与公司治理相关的“股东积极主义”开始风起云涌,主要的参与者为机构投资者。面对公司治理相关的问题,他们不再遵循“华尔街规则”,即“用脚投票”,卖出股票。反之,他们会以股东身份积极介入公司治理,选择“用手投票”,向公司管理层施加压力或施以援手,促使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实施发展战略。

  此前,在A股【A股,即人民币普通股,是由中国境内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从2013年4月1日起,境内、港、澳、台居民可开立A股账户)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市场,也曾出现过基金机构通过投票权积极行使股东权利的案例。早在2013年,一家上市公司抛出的资产重组方案折戟于股东大会,从这一方案最终的支持率来看,多数基金机构最终投下了反对票或弃权票。

  仍在“调适”中

  不过,在A股市场,“股东积极主义”仍然处于“调适”过程之中。

  观察沃森生物三季度末的股东名单,除了有香港中央结算、新余方略知润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中泰星云2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外,还有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

  “被动指数投资的基金机构,其实更应该关注自身作为股东的作用。因为相较于主动产品可以用脚投票,被动基金不能一走了之,那么他们应该想好自己作为上市公司股东的权利如何行使。但是,具体到实践操作中,目前的体制和机制很难让基金公司这么去做。”一家公募机构指数投资部门总监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也有公募机构对于机构“股东积极主义”如何把握分寸提出了疑问。“不同于私募机构、投资机构,公募基金需要遵循很多原则。投资机构可以通过二级市场持有、参与定增等形式在上市公司谋求影响力。而公募基金塑造的客观专业形象,与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等机制中施加影响力的定位不太相符。行业中普遍认为,公募基金是财务投资者,并没有参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意向和能力。”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

  事实上,此前确实有上市公司与公募基金经理从“互相推崇”到“相看两厌”的情况出现,最终出现股民和基民一起受伤的情况。“希望沃森生物事件成为A股市场机构化投资浪潮中,基金机构思考股东权利的触发点,成为监管部门和公众思考机构股东地位的触发点。”上述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如是说。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Tags: ?平衡问题出现“沃森事件”引发新思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